讀書無用論,真的無用嗎?
前陣子在一個群組裡,我看到一個案例。一位年僅 19 歲的年輕人,沒有繼續升學,而是直接進入一家小型乙方軟體公司工作。他對此洋洋自得,甚至把「不讀書」當成一種優越感,強調「讀書無用」,彷彿他提早進入職場就是成功的證明。
近年來,我觀察到無論在台灣還是中國,「學歷無用論」的聲音愈發強烈。許多人開始質疑讀書是否還有意義,認為不靠學歷反而更能致富,網紅、直播、投資客、白手起家的商人充斥版面,讀書人反倒被視為落後者、被剝削者、社會規訓的犧牲品,但我有不同的看法。
我認為這不是單純的個人選擇,而是結構性問題:
「讀書沒用」已經不只是判斷,更是一種情緒對制度失望、對未來無感、對努力失信。
如果只探討「賺多少錢」作為唯一標準,那的確讀書沒有用,因為讀書不一定有最即時的回報。但若把時間尺度拉長、把價值層次拉高,會發現:「學習不是為了立刻賺錢,而是為了讓你能夠分辨真偽、建立邏輯、理解世界、保有尊嚴地思考與行動」。
簡單來說,我 30 年的人生觀告訴我,讀書可以讓我的境界提升,能夠自我昇華
許多陷入犬儒的人會說: 「我不是不努力,我努力過了,沒用。」
這恰恰反映出對努力的誤解,努力是會失敗的,而且也從來不會立即兌現,它更像是一種長期累積的複利,過程中你會改變視角、強化心智,最終與眾不同
真正的努力,不只是行為上的執行,更是認知上的轉變。不是用熱血硬幹,而是用策略、用反思、用節奏走出自己的路。
哪怕這個時代看起來對知識不再禮遇,我仍願意選擇學習,因為我相信厚積才能薄發,深耕才能穿透表象,真正理解世界,並在其中活出自己的姿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