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歷無用: 我仍相信學習的價值
近年來,我觀察到無論在台灣還是中國,「學歷無用論」的聲音愈發強烈。許多人開始質疑讀書是否還有意義,認為不靠學歷反而更能致富,網紅、直播、投資客、白手起家的商人充斥版面,讀書人反倒被視為落後者、被剝削者、社會規訓的犧牲品,但我有不同的看法。
前陣子在一個群組裡,我看到一個案例。一位年僅 19 歲的年輕人,沒有繼續升學,而是直接進入一家小型乙方軟體公司工作。他對此洋洋自得,甚至把「不讀書」當成一種優越感,強調「讀書無用」,彷彿他提早進入職場就是成功的證明。
我有花時間看一下他分享的 project,很明顯並不是所謂的「天才作品」,甚至只能算是初階學習者的水平。但他卻以此為榮,並進一步推廣讀書無用論。這讓我不禁反思: 他真正的問題,不在於選擇不讀書,而在於被自己的有限眼界所困。
我們必須承認,學校教育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。許多傑出的人才也選擇了不同的路徑。然而,不代表讀書就沒有價值。讀書帶來的,其實是結構化的思維、批判能力、知識廣度與深度。這些東西,未必能在一間小公司裡快速累積。反而,若只停留在低門檻的任務,眼界與能力會被環境綁死。
我認為這位年輕人會覺得「讀書無用」,是因為他的視野只停留在眼前的工作場域。他所在的公司或許把簡單的專案包裝成「實戰」,讓他誤以為自己已經站上了高地。但一旦跳出這個小環境,他就會發現自己其實什麼都不是。
這就是所謂的「井底之蛙效應」: 當你沒看過更廣闊的世界,就會以為眼前就是全部。
19 歲選擇進入職場沒有錯,但把它當成「勝利宣言」卻是幼稚的。
真正值得驕傲的,不是早一點領薪水,而是能持續提升自己的能力,無論透過學校、工作或自學。尤其在科技領域,學習的速度與深度往往決定了未來的格局。
一個人若因短期的工作成就而看輕讀書,長遠來看,他可能會成為被取代的一群人,而不是推動產業的人。
「讀書無用論」往往不是知識真的無用,而是說出這句話的人,因為眼界不足,誤以為無用。讀書不保證成功,但它能拓展思維邊界,避免我們陷入自以為是的舒適圈。因此,問題不在於他選擇 19 歲進入小公司,而在於他拒絕承認自己還有更大的學習空間。這種自滿,才是真正的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