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時代下,逐漸消失的初階商業分析師

AI 的興起正重塑企業對分析能力的想像。它不僅取代報表製作或資料清理,更動搖了低階 Business Analyst 的核心價值。當模型能即時回答、生成洞察、甚至提出決策建議,分析師的角色不再是資訊轉譯者,而必須重新定義「理解」與「價值創造」的邊界。

謝志謙
謝志謙
1 min read

AI 並沒有殺死商業分析師,而是讓人們開始質疑:「商業分析師的價值究竟是什麼?」當企業可以用 ChatGPT、Power BI Copilot 或 Python AutoML 在幾分鐘內完成資料分析報告時,低階 Business Analyst (BA) 的任務,正以驚人的速度被演算法邊緣化。

AI 並非取代,而是「重新定義工作」

AI 的力量不在於「取代人」,而在於「重新定義什麼是人應該做的事」,過去的 BA 是資訊流的中介者: 他們收集需求、整理數據、撰寫報告。但在生成式 AI 與自動化報表工具出現後,這些任務已被演算法以更快、更準、更便宜的方式完成,這不只是效率問題,而是結構性變化,所以也許未來的戰場是,如何打造自己的 AI pipeline,讓 AI 成為自己的助理,而不是競爭對手。

企業在評估成本時,發現 AI 能生成 80% 的初步報表、70% 的需求文檔、甚至草擬需求訪談總結,因此,初階 BA 的價值被壓縮在最後 20% 的「人工詮釋」中——一個越來越窄、越來越不具議價力的區間。當一個 BA 不思進取,也許未來只剩下做使用者驗收測試的功能,而這樣的角色,隨時可能被廉價勞動力取代。

知識的中介功能正在崩解

初階 BA 的工作,本質上是一種「知識中介」: 將資料轉換成報告、將需求轉換成圖表、將複雜的系統語言翻譯成人能理解的文字,但 AI 正在直接壟斷這種中介功能。

生成式模型擅長文字與結構轉換——它可以從原始數據生成摘要,從對話生成需求文檔,從 CSV 檔案生成 PowerPoint,在這樣的環境裡,「中介」不再稀缺,「轉譯」不再需要,人類分析師不再是知識的橋樑,而只是被動的確認者。

因此,BA 的價值從「生成知識」退化為「驗證知識」,這是一個沉默卻致命的轉變——當人從創造者變成校對者,職業的靈魂也隨之流失。

分析思維的錯位: 從邏輯到模板

許多初階 BA 其實並不真正「分析」資料,而是依賴模板操作: 根據需求撰寫用例、根據資料套用圖表、根據報告產生建議,這種「模組化思維」極容易被機器學習模仿。

AI 並不理解資料的語意,但它能模仿分析的形式,它能生成看似合理的 KPI 報表、風險矩陣與流程分析,因為這些任務本身就被標準化到可機械複製。

於是,BA 的競爭對手不再是同事,而是系統內建的「生成分析助手」,當分析成為模板、思維變成巨集,AI 不再只是工具,而是直接侵入職能的定義。

真正不可取代的,是「思考的維度」

這並不意味商業分析師的時代結束,相反地,低階分析正在死去,高階思維才是分析師真正的價值,未來的分析師不再是數據的搬運工,而是問題的設計者。

他們的價值在於:

  • 能定義「應該問什麼問題」
  • 能判斷 AI 結果的合理性與偏誤
  • 能將數據轉化為策略與組織行動

也就是說,真正有價值的分析師,不在於他如何使用工具,而在於他如何重新定義問題、洞察決策邏輯、以及對知識的深層詮釋,AI 可以生成結論,但不能生成意義,這是人類在分析中的最後防線。

結語: 從「分析者」到「詮釋者」

AI 的進化正在逼迫整個分析職能升級,那些仍停留在執行層的 BA,終將被自動化浪潮吞沒;而那些能在資料背後看見行為邏輯、能在報告中洞察決策結構的人,將成為新一代的「詮釋者」。

未來的分析,不只是產出報表,而是理解世界運作的方式,低階 BA 的時代終將結束,而這並非毀滅,而是一場職能的重生。

What are your thoughts?

Reading Li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