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Day 26) 最小生成樹 (Minimum Spanning Tree)
在前幾天,我們學習了最短路徑問題 (Shortest Path),例如 Dijkstra、Bellman-Ford、Floyd-Warshall、A*,今天要介紹的則是圖論中的另一個核心問題 —— 最小生成樹 (Minimum Spanning Tree, MST)
我們機器學習的部分還有 XGBoost、PCA、OneClass SVM 都還沒有談,只是篇幅限制,原本規劃深度學習大概就要花 15 篇左右的內容來談談,如果後續有篇幅我再補充。
從這篇開始,系列會進入另一個階段: 深度學習 (Deep Learning)。這部分的內容將與前 16 天有明顯不同,因為重點不再是數學公式與演算法推導,而是各種網路架構 (Architectures) 的原理、設計思維與應用。
一句話總結: 機器學習的「重點」在於 人設計特徵 → 模型學習規則;深度學習則是 模型自己學特徵 + 規則。
深度學習並不是「更高級的機器學習」,而是一種 不同思維:它將特徵學習與規則學習合而為一,讓模型能直接面對複雜且原始的資料。這篇文章作為深度學習的起手式,主要幫助讀者建立心態轉換:從「演算法」的框架,轉向「架構」的世界。
接下來,我會先介紹最基礎的 人工神經網路,再逐步進入深度學習的各種變體與應用場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