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老師只靠 ChatGPT 回信:我們期待的不是答案,而是理解
最近,我正在參加一門職訓課程。本來對這堂課滿懷期待,尤其是對某位老師的專業背景很感興趣。不過,隨著課程進行,我漸漸感到一股說不出的落差感:每當我主動提出深入問題,收到的回信卻幾乎都像是 ChatGPT 生成的答案——格式漂亮、邏輯完整、語氣中立,但就是少了「人味」與「針對性」。
是的,我知道他不是完全照抄。他有修改、有加註、有整合,但整體感受依然強烈:「這不是一個人對我問題的理解回應,而是一個工具對所有人都能複製的輸出。」
這讓我很困惑,甚至有些失望。
我不是反對使用 AI,事實上我自己也在用
先聲明,我並不是那種抗拒 AI 的人。相反地,我本身就是資料分析背景,也有使用 ChatGPT 作為輔助工具的習慣。無論是整理技術架構、釐清概念、或產出初步內容,我完全理解 LLM 在學習與知識組織方面的強大價值。
但關鍵在於:「角色不同、責任也不同。」
身為學習者,我使用 AI 是為了提升效率與學習深度。但作為老師、講師、顧問,使用 AI 不應該只是「產生回答」這麼簡單。
教學不是交付答案,而是理解問題的脈絡
作為學生,我真正期待的,不是單純的一段知識回答,而是來自老師對我所處困境的共鳴與理解。我希望老師能理解我提問背後的「背景」、「盲點」與「問題設計的目的」,並根據這些脈絡回應,而不是直接貼上一段 ChatGPT 輸出的技術解釋。
因為我相信,一個真正理解我問題的老師,會根據我當下的能力、背景、甚至目標給出回應——這種回應,不是任何一個 AI 可以「直接」產出的。
而當老師只是當 ChatGPT 是一個快捷鍵,那麼學生也很快會意識到:你不是在回答我,你只是在轉寄一份資訊而已。
當教學淪為「貼文產出」,學生會停止問問題
更嚴重的影響是:這樣的互動會直接打擊學生的提問動力。
當我發現提問後收到的回應只是套用模板、換個措辭、格式一致卻無深入探討時,我會懷疑:
- 我這麼認真思考的問題,真的值得你花時間思考嗎?
- 還是我只是你輸入框中的另一個 prompt?
久而久之,學生開始不再問問題,也不再相信提問能帶來真正的理解與對話。這對整個學習場域,是一種靜默但致命的傷害。
AI 是輔助,不是教學本體
AI 可以作為老師教學的輔助工具:幫助蒐集資料、釐清知識、快速構思。但它不應該代替老師對學習者的思考與理解責任。在這個知識容易複製的年代,真正無法取代的價值,其實是「對個別學習者的回應能力」。
我們當然不會要求每個老師都要一封封親筆手寫、寫出三千字的回信。但至少請不要用 ChatGPT 當成唯一的內容產出來源,更不要用它來「掩蓋」缺乏投入的回應。學習者看得出來,也感受得到。
我寫這篇文章,不是為了批評老師,而是為了保護教學
我知道那位老師並不是惡意。他可能工作繁忙、學生太多、壓力很大。我甚至相信他是出於「想要給一個完整答案」的好意才選擇這樣回覆。但我們必須正視一件事:當我們過度依賴工具,而忘記了教學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連結,那麼再強大的 AI 也只會讓教育變得更冷漠、更廉價。
我寫這篇文章,是希望提醒每一位教學者:你的價值,不在於你給的答案有多完整,而在於你有多願意理解學生的問題。因為 AI 可以幫你教知識,但唯有你能教會「怎麼成長」。